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慢性病、老年病、肥胖症以及亚健康等趋于增多。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大健康产业是对人的生命健康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服务的系统产业体系,是转变传统医疗产业从单一救治向“防—治—养”一体发展的产业模式。大健康产业包含与健康相关的系列产业体系,包括健康医药产业、健康医疗产业、健康旅游产业、健康养老产业、健康养生产业、健康体育产业等。
2017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计委、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批复,同意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并认可《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为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甘肃省出台了《关于开展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提出了“6388”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思路,这是甘肃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甘肃省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健康甘肃2030”规划》,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重要举措。
“6”→六大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生物经济、银发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生态经济;
“3”→三大产业体系:
健康农业、健康工业、健康服务业;
“8”→八大行动:
健康卫生、健康扶贫、健康信息、健康环境、健康城镇村镇、健康普及、健康开放、健康品牌;
“8”→八大支撑:
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开放平台、生态文明、文化平台、人才保障、组织保障。
主要目标:到2020年,三大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大健康产业发展壮大,产值达到6000亿元,成为引领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力争建成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产业扶贫试验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试验区和全域观光休闲养生旅游试验区。八大健康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健康环境不断改善,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甘肃省大健康行动计划主要产业:
l 食材药膳产业
围绕绿色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效益化提升,创建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试验区,打造粮食生产、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设施蔬菜、药菜两用蔬菜、中药材、花卉、食用菌、现代制种、酿酒原料、农产品物流等绿色生态食材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以定西为主的全国商品薯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发展壮大临夏、甘南特色清真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建设以河西为主的国家大型制种基地和优质葡萄酒生产基地,支持陇东南特色林果业贮藏、配送及加工基地建设,打造千亿元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争取将党参、红芪、黄芪、锁阳等中药材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管理目录或申报为新资源食品。
l 健康医药产业
围绕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白银省级生物医药园建设,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形成百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链。以兰州生物所、中农威特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治疗用生物制品、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和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发展血液制品、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生物制品,积极发展诊断试剂、新型医学诊疗设备,加快建设国家(兰州)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争取建设国家西部基因库。加强细胞驯化、无血清培养基开发等重大疫苗和抗体生产关键技术研制。
l 健康环保产业
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围绕节能、污染防治、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领域,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发展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大气治理、污水处理等先进技术和专业化服务,培育壮大节能电气、环保技术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新型节能建材、蓄热传热和节能铝材料、余热余压利用、再制造和节水设备研发制造等产业,推动以水性科天为主的绿色建材装饰产业发展,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创新活力勃发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地,推进兰州新区等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
l 健康器械产业
大力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支持发展中西医结合重离子治癌项目,加快重离子(特别是质子重离子、中子重离子)治癌装备研制,推动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产业化应用,建设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应用示范区和武威重离子治疗生物医学应用产业园,加快兰州、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基地和诊疗设备产业园建设。研究开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卫生应急装备和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研发新型诊断试剂盒、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
l 健康医疗产业
构建“一中心、两联盟、四板块”的卫生计生服务格局中心,打造城市“321”就医圈、应急圈和基层医疗机构“1530”就医圈、应急圈。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评价体系,力争80%以上的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水平,85%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重点加强中医康复、治未病、中医儿科等优势专科建设,建成一批覆盖各专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成若干个具有中医特色的省级和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争取建设国家级医疗中心。
l 健康养老产业
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创新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兼顾发展医养结合、异地养老、互助养老等养老服务模式,建设一批综合养老服务基地,逐步形成陇中养老服务产业核心区(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陇东南养老服务产业带(庆阳、平凉、天水、陇南)和河西走廊养老服务产业带(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的“一核两带”发展格局。打造天水麦积、张掖甘州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和庆阳省级养老示范基地。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养老服务企业,发展有活力的中小养老服务企业,研发养老服务产品,推动养老服务与家政、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l 健康养生产业
以发展中医药生态养生经济、弘扬中医药生态养生文化为重点,打造“食养”、“药养”、“水养”、“沙养”、“文养”、“住养”等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养生产业,努力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食养”产业,把生态环境、传统民俗和特色文化等要素融入“食养”活动中,通过开创生态餐厅、民俗宴席、养生膳食等多种形式,使“食养”从单一的美食消费提升到民俗体验和文化熏陶。丰富“药养”产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养生保健技法,开发推拿按摩、针刺艾灸、拔罐药浴、温泉疗养、药膳美食等可体验、可消费的养生保健旅游系列产品。加快“水养”发展,利用兰州、天水、白银、临夏、定西、张掖等地丰富的温泉、湿地等水生态资源,开发亲水性养生项目,着力打造“温泉水疗”品牌,发展水上养生项目。依托黄河、刘家峡水库、大峡水电站等重点水域,积极开发水上娱乐项目。发展水疗养生产品。开发“沙养”产品,发挥敦煌优良的沙漠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滑沙、攀岩等山地“沙养”产品。加快“文养”发展,挖掘甘肃独特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元素,加快建设摄影、书法、油画等国家级文化创作基地,在“以文养人”中不断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着力打造“人文甘肃”品牌。打造“住养”产业,加强中医药生态园区建设,改造提升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度假养生基础设施,力争将定西、张掖等地建设成为全国中医药养生保健和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加快平凉“中华崆峒养生地”、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金昌花卉产业休闲养生旅游基地、兰州安宁仁寿山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和临夏永靖太极岛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建设。
l 健康体育产业
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在兰州和河西地区、中部地区、陇东南地区打造一批户外体育营地、汽车露营地、徒步骑行营地、冰雪运动场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滑翔基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场所等体育产业基地。支持各地结合自然人文资源举办特色体育活动,继续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丝绸之路”中国越野拉力赛、中华黄河龙舟公开赛、嘉峪关铁人三项戈壁挑战赛、祁连山户外越野挑战赛等精品赛事,探索完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参与面广、延续性强的体育赛事。
l 健康旅游产业
加快丝绸之路旅游黄金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名城、3大特色旅游区、6条主题旅游廊道和20个大景区、30个精品景区、50个特色景区建设步伐,构筑“一带一城三区六廊道百景区”的“11361”空间布局战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大力培育旅游产业要素,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开发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互动性旅游产品,延伸旅游消费产业链条。依托各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策划推出寻根访祖游、陇原自驾游、民族风情游、休闲度假游、会展商务游、户外健身游、乡村田园游、低空飞行游、红色励志游、冬春冰雪游、高原避暑游、研学科普游、养生养老游、摄影风采游等特色主题产品。推进河西走廊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黄河都市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陇东南文化旅游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旅游商品购物店和购物街,引导鼓励旅游商品在线销售,加快建设兰州、敦煌国际口岸旅游商品退(免)税店。
参考资料:
戴超. 对定西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N]. 甘肃经济日报,2019-11-20(004).
甘肃大健康产业迎发展良机
https://www.sohu.com/a/156303696_808988